沉香故事:隋炀帝的沉香盛宴

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的沉香盛宴,以其穷奢极欲的作风闻名于世,其中尤以对沉香的挥霍无度最为令人咋舌。每年除夕之夜,他都会下令在皇宫前院的空地上,用泥土和砖石垒起数座巨大的“火山”状结构。这些“火山”并非真正的火山,而是特意为焚烧珍稀香料沉香而建造的巨型火堆。

据《隋书》等史料记载,每座“火山”高达数丈,内部分层填充着来自南海诸国的上等沉香木。宫中侍从需要动用两百余辆马车,才能将当年要焚烧的沉香木全部运至现场。当夜幕降临,隋炀帝携后宫嫔妃、文武百官登临高处观礼时,一声令下,所有“火山”同时点燃。

霎时间,烈焰腾空而起,火光照耀得夜空如同白昼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曾记载“火树银花”之景,但与隋炀帝的沉香盛宴相比,犹显逊色。燃烧沉香产生的香气远飘数十里,连京城外的百姓都能闻到这罕见的异香。在场的文武百官无不被这奢华的场面所震撼,但也暗中咋舌:这一夜焚毁的沉香,其价值足以抵得上万户中等人家的全年赋税。

这种极尽奢靡之举,在当时就引起了诸多非议。有大臣上书劝谏,指出“一寸沉香一寸金”,如此暴殄天物恐遭天谴。但隋炀帝不以为意,反而认为这彰显了大隋王朝的富庶与强大。他甚至宣称:“朕就是要让四海皆知,大隋物华天宝,无所不有。”

从现代角度看,这场沉香盛宴不仅反映了隋炀帝个人穷奢极欲的性格,也暴露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奢靡之风。值得注意的是,能够如此大规模地焚烧沉香,也说明了隋代海上贸易的发达——大量南海沉香能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。

这场年复一年的“沉香盛宴”,成为了隋朝统治日益腐败的象征之一,也为后来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正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所评:“侈心一生,不可复挽,隋室之亡,实始于兹。”

宋欧阳修的《与谢三学士唱和八首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》中也有对这个事的诗句:“隋宫守夜沈香燎,楚俗驱神爆竹声。”隋炀帝能这么奢侈,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留下了丰厚的家底,另一方面是因为岭南归顺后,广东海南一带国产沉香进贡的通道已打开,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隋炀帝与海外的产香国有了友好往来,国外沉香也开始陆续输入国内。

据《开河记》记载:“炀帝御龙舟幸江都,舳舻相继,锦帆过处,香闻十里。”隋炀帝乘船从大运河到江南游乐时,还会在船上大量使用沉香熏香,当时的人们这样形容:“船过香留,水有余味”。如此铺张浪费,把比黄金还贵的沉香当成普通木头来烧,再富足的国家也支持不起,难怪国力强大的隋朝二世而亡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